从下岗女工到居民的“贴心主任”

时间:2015年05月27日信息来源:山西晚报 点击: 【字体:

  • 从下岗女工到居民的“贴心主任”


    孙彦录给乔丽萍看王阿姨发的微信
     

  • 从下岗女工到居民的“贴心主任”

     

○个人简介

 乔丽萍,女,47岁,中共党员,晋中市榆次区安宁街道纺配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02年9月,她从榆次汇隆集团下岗,一个月后通过考试成为纺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此后一直在该社区工作。
   个人曾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晋中市“五一劳动模范”、晋中市“优秀网格长”等荣誉。
   5月22日早晨7时30分许,像往常一样,晋中市榆次区安宁街道纺配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乔丽萍拎着包出了家门。走过一条马路,就进入纺配社区的管辖范围,穿过石太线铁路桥,就是社区服务站所在的站北路。
   纺配社区辖区面积0.56平方公里,石太铁路纵贯南北,把社区一分为二。“每天我都要沿着铁路线两侧的围墙走一走。”乔丽萍说,早上上班前走一圈,下午下班后再转转,就能把辖区内全转个遍。“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突发事情,了解了解居民们的需要。还有就是沿着铁路两侧巡防,防止不法分子破坏铁路以及有精神障碍的居民翻越铁路。”
   每一次,她都要走上四十分钟左右,遇到需要调解的矛盾就现场处理;当场不能解决的,就搜集好信息向相关单位反馈。

  1 感觉天都塌了,还好乔大姐在

 站北路的北口,居民邓英正在忙乎着小吃摊的生意,说起邓英的事情,乔丽萍一清二楚。
   几年前,邓英和丈夫从四川老家来到榆次,经营起了四川风味小吃摊,两口子很勤快,也很热情。“每天出摊很早,很辛苦。”乔丽萍说,每次上班前走到这里,都能看到邓英夫妇忙碌的身影。去年六月上旬,她再次路过这个小吃摊时,发现就剩下邓英一个人,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好,“脸色不好看,家里是不是遇上啥事了?”乔丽萍心里犯嘀咕,上前一问果然是遇上事了,邓英的丈夫病了。他们一家人背井离乡,没什么积蓄,邓英正在为高额的治疗费用犯愁。回到社区,乔丽萍就思谋着如何帮助她家。“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不能享受低保,但符合大病互助医疗的条件。”乔丽萍抓紧时间为邓英的丈夫申请了大病互助。
   然而,半个多月后,邓英的丈夫因为胰腺炎转为肾衰竭,撒手离开了人世。邓英母子俩“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孩子还小,没法活儿了”。邓英告诉记者,正当他们母子俩手足无措的时候,乔丽萍再次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乔丽萍帮助邓英在附近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随后的日子里,她经常上门,看看邓英有什么困难,邓英遇到难题也会跑到社区找乔大姐说说。“她心里不痛快就找我说,把我当成了自家人。”在乔丽萍的关心下,邓英逐渐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身体也恢复了。今年,她又把关闭许久的小吃摊撑了起来。

  2 民情连心簿,记着居民大事小情

 乔丽萍包里装着一个绿色的小本子,因为有了年头,小本子的皮都磨破了,两侧裹着胶带。“这是一本民情连心簿,里面记着辖区内的重要信息,每天路过看到的事情、困难户的基本情况都记在上面。”乔丽萍说,这个本已经跟随她七八年了,虽然已经记得密密麻麻,但她仍然舍不得换。“它对我很重要,每次换包时先得看看能不能装下这个本。”
   孙彦录,患有脑梗塞,无业,无收入;妻子张玉鲜,打零工……在乔丽萍的小本上,记着困难户孙彦录家的情况。“最早认识孙彦录,是在入户调查时。”乔丽萍说,孙彦录身体不好,下岗后不能外出工作,全家只能靠着妻子每月500元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惦记着孙彦录家的困难,乔丽萍给他们申请了低保、上了医保,还利用工会帮扶资金对其救助。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2013年,孙彦录夫妻俩先后患病,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让孙彦录病未痊愈就提前出院。自己的身体没啥,最让五十多岁的孙彦录心焦如焚的是:没钱给妻子做手术,女儿小升初也没有着落。“那会儿的心情就没法说。”他常常抱怨老天不公平,甚至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得知情况后,乔丽萍赶紧安抚孙彦录,联系社区“帮困小组”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居民医保和大病互助医疗帮他缓解了燃眉之急。接着,乔丽萍又悄悄地去了榆次区教育局和榆次九中,为孙彦录的女儿落实了入学问题。
   5月22日,记者见到了正在住院的孙彦录。一见乔丽萍进入病房,孙彦录马上高兴地迎了上去,热情地问东问西。一会儿,他又摸出手机,给乔丽萍看王阿姨给女儿发的微信——王阿姨是乔丽萍给孙彦录联系的一对一帮扶对象。“平时有什么好的学习内容,王阿姨就会发过来,对孩子的帮助很大。”孙彦录一边翻动着手机的内容,一边兴奋地说。“无法形容的感谢……”对于乔丽萍的帮助,孙彦录不会用太多的话表达,不过,他给了自己一个约定,只要社区有公益活动,身体再不好,他也要尽力带着女儿去参加。

  3 修好了“水泥路”建起了小花园

 纺配社区门口停着一辆自行车,那是乔丽萍工作时唯一的交通工具。“这些年就靠着自行车,也不记得骑坏了多少辆……”
   纺配社区是一个“三多”社区,破产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困难群众多。为了能为居民多办点事,13年来,她练成了“走路赶上跑步、骑车赶上汽车”的“绝技”。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修好这条路。”乔丽萍指着社区服务站门前平坦的站前路,向记者说:“我刚来工作时,可不是这样子。”
   那时候的站前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雪天一不小心就滑倒。”王德旺在社区已经居住了17年,回想起那会儿的出行,老王颇多感慨。“尤其是下雨天,从迎宾桥路口到社区服务站门口,全是将近一米深的积水。”老王说,他曾经蹚着水回过家,也曾经绕路回过家,“五六分钟的路得走三四个钟头”。
   以前经过这条路,乔丽萍经常摔跤,手上胳膊上摔的都是伤。这条将近2000米的路上只有一盏昏黄的路灯,“流动人口多,治安比较差”。有一次加班到晚上,乔丽萍独自回家时,还被歹徒抢了包。“当时,是出行、上学、工作都不方便。”
   “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修好这条路。”乔丽萍带着“居民的呼声”奔走于各个部门……2004年,路终于修通了。“这是我在社区干的第一件大事,我们还以水代酒庆祝了一下呢。”当时的兴奋劲,乔丽萍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2006年,在她和同事们的争取下,纺配社区又建成了3个街心花园。居民们不仅出行通畅了,还有了休闲的地方。“挺高兴的,大伙儿每天生活得很乐和,脸上都是笑嘻嘻的。”王德旺说,这些都是社区给居民们办的好事。
   每天下班,乔丽萍总会路过街头的小花园。只有这时候,她才会暂时停下风风火火的脚步,惬意地走上两步……

  ○对话

  “先满足居民的需求,我觉得这是责任”

 记者:以前了解社区干部吗?
   乔丽萍:没来前还真不太了解,光知道居委会就是大妈大爷们口袋里装个钥匙,手里拿个章,有人要开证明就盖个章。改制以后,才知道社区还要为居民们做这么多事情。
   记者:为什么下岗后要选择报考社区职务呢?
   乔丽萍:就是觉得到了社区能为居民办一些事情。那时候我还年轻,还觉得在社区有利于发展自己。
   记者:做了这么多年后,感觉和在厂子里有啥不同呢?
   乔丽萍:以前在企业面对的是机器,在社区面对的是人。在社区工作,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还需要有法律知识、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
   记者:13年了,有的居民说你忙起来是个女汉子,顾不上家。
   乔丽萍:只能委屈家里人了。孩子病了有时顾不上照顾,老人也顾不上常去看。作为母亲、女儿、妻子,每次只能先顾了工作,再回家。先满足居民的需求,我觉得这是责任。
   记者:家人有没有抱怨?
   乔丽萍:爱人非常理解,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疼我,为我分担了很多。孩子有时会埋怨我。记得有一次,他9岁的时候,等不上我去学校接他,就自己去玩了。等到晚上十点多我回去,发现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就睡着了,连饭都没吃,当时心疼得……太愧对孩子了,觉得我这个妈妈当得不称职。当时我就想,工作再重要还能有孩子重要?干脆不干了。可是,当我回到社区,看到居民那么热情地对我时,还是舍不得。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我经常说我就在纺配一直呆下去了,哪也不去了。十几年相处下来,这儿的居民把我当亲人,我也把他们当亲人。
   记者:社区工作很琐碎,这几年有收获吗?
   乔丽萍:我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得到了很多精神的滋养。出门时,走哪儿都是我的家;回来后,同事们都是我的亲姊妹,感到特别满足,再累也觉得值!

  ○工作实绩

13年时间里,乔丽萍以社区为家、把居民当亲人,从一名下岗工人成为了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 “贴心主任”。在社区管理中,她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作用,牵头在网格员中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积极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帮扶,与劳动部门畅通用工信息,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二次就业。针对个别小区治安较差的问题,她从党员队伍抓起,成立义务巡防队,构建打、防、控一体化治安体系。

  ○他人评价

“主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充分为老百姓,就得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她说到做到!她外表看着柔弱,但做事情不轻言放弃,而且对老百姓热情。她说,给老百姓办事很快乐!”
                             ——纺配社区社保员张香云

“认识乔主任八九年,我们一有事情就来找她,她都热情地接待我们。对于我们的事情,她都会赶紧去办,就跟亲姐妹一样照顾我们。”
                              ——纺配社区居民白书婵

“她(工作)闹得好!为社区居民办事,再累也值得,我们全家都全力支持。”
                              ——乔丽萍的母亲张淑民

 

(作者:王小强 编辑:lxj880311)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更多>>最新专题